千里來龍 結穴於此 — 記中國銀行大廈建成70周

(退休員工)張家明

駕駛汽車從東區進入香港中環,除了經夏慤道之外,還有一條繁忙幹道,它就是金鐘道。經過了中銀大廈,在金鐘道的終點,屹立著一座古樸莊嚴的建築物,它宛如中流砥柱,堅定地阻擋住潮水一般湧來的車輛,並把它們作出分流,一部分流向德輔道中,一部分流向皇后大道中,這座建築物就是名聞遐邇的香港地標性建築「中國銀行大廈」。

    1917年,中國銀行南來香港建立分號,30年後,即1947年,分行時任經理鄭鐵如先生以遠大目光,根據銀行未來發展需要,以打破拍賣紀錄的港幣375萬元投得原址是香港大會堂一部分的土地,然後用3年時間在這塊土地上興建了當年全港最高建築物──中國銀行大廈。大廈的落成,套用一句俗話來形容:「千里來龍,結穴於此」。中國銀行業務從此風生水起,事業蒸蒸日上。70年來,大廈歷久常新,見證了香港逐步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過程、見證了在回歸過渡時期中銀集團穩定金融市場所作的貢獻、見證了回歸後中銀集團聯同特區政府捍衛港元地位的努力,也見證了集團架構重組後中銀香港成為本港金融業龍頭等一系列歷史事件。

    中國銀行大廈佔地1,400平方米,樓高17層,建築風格中西合璧,揉合傳統中國風和外國現代主義兩種元素,大廈外牆結構以白色花崗岩為主,配以棗紅色鐵窗,莊嚴肅穆,外觀是一派外國風格;面向德輔道中的大門由一對中式石獅拱衛,中間設置一扇古銅旋轉門,走進大堂,4條大理石圓柱分據東南西北四方,極為醒目宏偉,這種佈局把中國風情展露無遺。大廈地庫設有停車場,在中環這塊寸金尺土的地方,附有停車庫的大廈屈指可數,不過,車庫進口頗為狹窄,汽車難以轉彎駛進車庫,聰明的建築師設計了一座電動旋轉台,利用旋轉台使車頭對準車道,解決了汽車進入停車庫的困難,這種新穎設計在當時的香港開創了先河。

    1949年新中國成立,鄭鐵如經理馳電周恩來總理,宣佈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起義,聽從中央人民政府管轄,中國銀行大廈升起了第一面紅星紅旗,從那時開始,中國銀行就成為國家資產,大廈成為中央政府駐港標誌。

    中國銀行大廈初期不僅是銀行業務的場所,也是各大中資機構駐節之地,它們包括華潤公司(華潤集團前身)、五豐行、德信行、華廈船務、民安保險、太平保險和南方影業公司等,事關同事醫療福利的聯合診所也設在這裡,一向與中國有密切關係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當年也在中國銀行大廈租用辦事處。

    中國銀行大廈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香港同胞愛國活動的重要場地,每年的國慶節,大廈必然搭建大型牌樓,牌樓高度幾達大廈頂層,橫幅佔據了大廈的整個寬度,牌樓上少不了寫上慶祝國慶字樣和宣傳祖國大好形勢標語,國慶期間的晚上,牌樓燈光璀璨,亮如白晝,此時候,香港同胞扶老攜幼來到大廈欣賞燈飾,只見遮打花園人頭攢動,鎂光燈閃個不停,那種熱鬧氣氛和愛國情懷至今仍歷歷在目,永存腦間,成為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中國銀行大廈成為全港公開悼念儀式的場地,接待了數以萬計的民眾到場致祭,前來吊唁的民眾人人臂纏黑紗,面帶愁容,他們首先集中在遮打花園裡,然後依次默默地走進大廈2樓公祭廳,在低沉樂聲中向毛主席遺像深深鞠躬,致以沉痛的哀悼。

   70年過去,中國銀行大廈在風雨中堅如磐石,在巨變中穩如泰山,如今猶然發光發亮。大廈已經超過70年歷史,屬於古舊建築,有保存的價值,所以外觀上不可能作出變動,只可以進行内部裝修,幾年前,為了恢復原來的建築面貌,中銀香港管理層聘請中銀大廈的建築師貝聿銘之子貝禮中先生對大廈進行修繕設計,以高標準要求,高質素材料,還原馬賽克天花板和修復大理石圓柱等原始工程,回復了經典舊觀。2018年,中銀香港還在中國銀行大廈11樓設立了行史館。今天,大廈已正式列作本港一級歷史建築,並掛上「古跡辦」授予的牌匾,它標誌著中國銀行大廈已成為香港重要的歷史遺產,同時也彰顯了中國銀行厚重的文化底藴。

(原載於中苑月刊2021年11月刊,蒙中苑編輯部允許轉載,供本會同仁分享)